一个差人押着一个犯罪的和尚去京城,临行前为防止忘记了什么东西,细加盘查后,自编了两句话:“包裹、文书、和尚和我。”路途中,每走一步便要背诵一遍,唯恐忘记。
途经客栈,差人看和尚一路上都挺配合,大意之下喝了几杯,还邀请和尚与之共尽欢。酒过三巡,差人大醉。半夜,和尚趁机给差人剃了光头,并把枷锁套在了差人身上,自己跑了。
第二天差人酒醒后,惊慌失措,环顾四周也没见和尚的踪影,默念起“包裹、文书,在。”忽然惊叫道:“和尚不见了!”他一摸自己的光头,忽然醒悟道:“和尚也在,我到哪儿去了?
这是一则挺有意思的故事,身为管理者的你是否也在困惑: “我到哪儿去了?”
大部分在企业任职的管理者,往往都是半路出家、起步于基层,他们普遍在基层专业岗位干得不错,拥有很好的专业技术或业务素质,也不乏工作热情和上进心,是不可或缺的骨干。骨干员工一旦被提拔到管理岗位,往往会面对寻找自己“到哪儿去了”的困惑,也就是常说的管理者角色定位认知和转换的过程。
——原来只要管好自己,现在要管好一个团队;
——原来只要做自己岗位的事情,现在要负责整个团队的事情;
——原来是听人指挥做事,现在要不断地向上司请示、与同级商量,协调下级安排工作;
对于一个新任职的中层管理者而言角色定位和转换非常重要,管理者的角色认知决定了管理者的工作成效。
那管理者和骨干员工究竟有哪些角色区别呢?
|
骨干员工 |
管理者 |
组织位置 |
执行层 |
监督管理层 |
职责范围 |
专项事务 |
团队 |
工作对象 |
事 |
人+事 |
工作技能 |
作业/业务技能 |
人际、管理 |
评价标准 |
个人成绩 |
团队业绩 |
自我实现 |
技术专家/优秀业务员 |
管理专家 |
其角色区别和转换过程更像是从球星——队长——教练的演变过程。
首先要注意防范几个角色错位:
一:“土皇帝”角色,
如一方诸侯或小国之君,过分看重自己的级别,优越感强烈,自我感觉良好,喜欢被称为“某总”;用级别看待遇,不问所付出几何,但求其待遇要符合级别;官僚作风严重,喜欢搞“一言堂”,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不懂得也不重视发挥团队的智慧。认为自己在本部门比上级更具有专业权威和个人威信。
二:“民意代表”角色
中层管理者是高层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调和剂,要共同考虑到双方的利益,不能过度偏向某一方而造成管理上的失衡。但是现实中,中层管理者经常因忽视对上负责而犯错误。例如一些中层管理者深得下属信赖和拥戴,于是行事风格完完全全的站在下属的立场,意气用事,向上司提出某些不合理的要求,不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员工领袖和民意代表。事实上中层管理者不是员工领袖和民意代表,他不是下属选举产生的,而是公司上级直接提拔任命的,因此管理者也应该对公司上级负责。取得下属拥戴和支持的同时,也需要修炼提高自身领导力,而不是仅靠做“民意代表”。
三:“自然人”角色,把自己当成普通员工
经常会听到有的管理者说:“刚才我说的这些,只代表个人意见。”这也是管理者比较普遍的角色误区之一。对上司而言,你可以代表整个部门的意见,也可以是你个人的意见。值得关注的是,部门意见一定是部门内部讨论后形成的统一意见,而不是私下议论而形成的。管理者应把握的四个维度:对上级代表下级;对下级代表上级,对同僚代表内部客户,对外部代表公司。
四:“传话筒”角色,
曾遇见过一个负责安全管理的中层领导,在领导询问工作情况时立刻打电话问下属,然后再把下属的回答告诉上司,在我们交谈的半个小时内,两边的电话一直响个不停。虽然看上去好像这位领导工作很积极,但其实我感觉这个中层并没有做到实质性的工作,他只是充当一个传话筒的工具。不知道工作的进展是如何,进展到什么样子。
那么,管理者如何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呢?首先,要摆正老板心态,即“当家者、主人翁”心态;其次,心存危机,持续学习。一个管理者若失去了危机感,就会变得裹足不前,安于现状。这样下去只能是被淘汰;然后,避免心态浮躁,借口太多。管理者受到上司责难时,即使有一千个伤心的理由,也应该在上司面前把悲伤留给自己。聪明领导者的两个指导思想就是:1.我自己没干好就等于下属没干好;2.下属没干好就等于我没干好;最后,不惧困难,直面挑战。管理的价值衡量标准在于解决了多少问题,在问题面前没有“你,你们”,只有“我,我们”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带领团队、共同进步。
切实做到以上几点,持之以恒,作为管理者的你便会时刻清醒“自己到哪儿去了”,并且更能清楚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以及如何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