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易管理咨询   HEYEE HRM Consulting Co.,Ltd

案例及研究成果

Cases and Research Results

延迟退休带来的趋势和企业应对策略

不论是反对还是支持,延迟退休政策已落地,可以明确的是未来大多数职场人都需要延时一段时间退休,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政策会给社会带来什么趋势和影响,企业又该如何应对。


趋势一:老年人参与劳动的比例将逐步增大,但将集中在部分岗位。


延迟退休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将加速老龄化。2023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15.4%,已经超过全球中高收入经济体的12.2%。预计2030年前后将会超过20%,进入超老龄化社会。延迟退休政策,就是一种应对未来若干年内老龄化人口增多,劳动人口占比减少这一大趋势的策略。所以,大趋势必然会强制推动老年人继续参与工作,尤其是58岁—63岁之间的人群,也就是法定退休年龄附近的人群。而且这一强制性并不会因为国家政策是允许弹性、自愿决定退休时间而有变化,我们需要认清以往早退休早享清福的趋势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可以借鉴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的数据,根据日本2021年版《老龄社会白皮书》数据,日本60至64岁老年人的就业率为71.0%,65至69岁为49.6%,70至74岁为32.5%。而我国60-69岁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近年来大幅度下降,已经自2000年的45.61%下降为2020年的30.95%。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技术水平的大幅进步,尤其是新型产业、新型技术的广泛应用,快速压缩了老年人可以参与的劳动岗位——当我们整个社会的基础功能比如支付、乘车、挂号预约等都需要提倡“慢下来,等等老年人”的时候,又怎么能期待老年人积极参与到社会劳动中呢?但趋势已经发生变化,目前还在岗的这一批劳动者到了退休年龄前后时,他们已经非常熟悉所有相关新技术的应用,所差的无非是劳动效率和强度而已,除非新的AI技术能快速补充劳动缺口,这一部分劳动者将会被市场需求逐渐推向适合的、不强调劳动效率和强度的岗位。所以,未来老年人参与劳动的比例将会逐渐增大,但会更多集中在部分岗位中。

企业应对建议一:转变劳动雇佣认知,接受劳动力构成老龄化转变。


既然老年人更多参与劳动是大趋势,企业就需要从过往几十年形成的惯性认知中转变,接受企业员工中将会逐渐出现更多的老年人。过去几十年中,得利于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充沛供给和劳动人口素质的快速提升,大多数企业的招聘策略和用工策略都是只用最有活力、最有产出比的员工。比如,很多操作岗位只招聘35岁甚至30岁以下的员工,互联网大厂也会隐隐将45岁以上的员工视为淘汰对象。


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企业将会发现,并非所有岗位都更适合用年轻人,在一些更需要经验、服务和耐心的岗位上,适当选用中老年人可能更有利于企业用人和控制成本。尤其是对没有足够的薪酬支付能力和品牌吸引力的企业,与其和其他企业在青年人劳动群体中争夺,不如雇佣更有经验的老年人。


趋势二:老年人将更多以退休返聘等临时用工的方式参与劳动。


除了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和科研岗位,预计更多的老年人将会以退休返聘、劳务用工、临时用工等灵活的方式参与工作。实际上,目前有很多企业已经采用这种方式雇佣了大量的退休员工,主要聚焦在两类岗位中:第一类,企业原有技术岗位员工,退休后继续返聘,如工程、设备、工艺等;第二类,临时性、周期性、季节性用工,部分仅在部分时间段需要额外的劳动力补充的岗位,如服务员、零工、辅助工种等。


预计推行延迟退休政策后,会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者选择提前退休,而不是延后退休,尤其是和企业达成一致,持续返聘的员工。对劳动者而言,可以在领退休工资的同时,多拿到一份收入;对企业而言,一方面可以减少工资的支出(退休返聘员工普遍比正式员工工资略低),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社保负担,双方实现双赢。


但对于无法获得企业返聘的退休员工来说,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会更多选择延迟退休,退休后则会更多以临时用工、小时工等方式参与劳动。


以其他形式参与劳动的老年人,例如自主创业、自由职业者等将会属于极少数的群体。


企业应对建议二:系统盘点、统一规划老年员工就业岗位。


企业应当每年系统盘点,提前规划两点:第一是有哪些岗位是可以使用灵活用工形式的老年员工的,第二是有哪些员工是需要退休后返聘的。通过提前盘点和规划,做到心中有数,既能充分利用好现有员工退休后的劳动能力,又能充分节省人工成本。


上一篇:【全会风向标】“首发经济”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