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易管理咨询   HEYEE HRM Consulting Co.,Ltd

案例及研究成果

Cases and Research Results

【精益管理】标准工时是机加工行业效益提升的不二利器

来源:合易人力资源管理咨询(ID:heyeemcs)。本文约3200字,需要18分钟阅读完毕。


张伟,合易咨询(集团)机构生产制造企业高级咨询顾问,常年致力于企业组织效能、人力资源管理、精益生产的研究与实践,为几十家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民营企业集团提供咨询服务。


当我们走进制造企业的机加工车间,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每个设备、机台的操作人员,都是拿着一张零件图纸在进行加工制作,零件加工的好坏、速度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员工的技能熟练程度,计划排多少合适,员工一天到底能干多少,因没有可量化的数据参考,很多都是“拍脑袋”、靠经验,最终的结果是:生产效率是高是低?客户订单能不能按时交付?还有多少改善空间?谁也说不清楚。


这种现象在中小型制造企业普通存在,从产品设计到生产加工,制造成半成品、成品的过程中,技术实现的转化能力,即工艺能力不足,大部企业中,能给出大体的工艺路线就相当不错了,而能给出工艺工时(即标准工时)的更是凤毛麟角。


标准化作业(SOP),是生产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最有效管理工具,也是精益生产十大工具中最早被广泛应用,起源于IE(工业工程)的一种计量化的管理方式,标准作业中的标准工时,在计量化管理的基础数据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生产计划管理、生产效率评价、计件工资的设计、生产成本分析、新产品开发都需要用到标准工时,标准工时是机加工行业效益提升的不二利器,用好标准工时,实现企业效益倍增并不是空话。


从过往的多个机加工行业案例中,我们筛选出部分无标准工时或工时不准,给企业带来的问题展示,以便于各位读者准确理解:

  1. 排产没有依据,计划人员只能够根据订单的交期,排出需要完工交付的时间点,至于计划能否按时完成,计划是否合理,是否与现有产能、人力相匹配,计划人员不清楚,所谓的计划只是交付计划。为实现均衡生产,同时考虑产能、效率和规模效应(一般又称为规模经济,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解释为因规模增大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这里主要指的是批量,比如计划一台,生产可以多做一台备货,或者把后面交付的提前来做),生产人员并不会严格按计划人员给定的计划执行,虽然从月度上来看计划完成率尚可,但从客户角度准交率的完成情况却差强人意。

  2. 难以对生产效能进行准确评价,生产对于生产计划的执行只能依靠经验,具体产能应该是多少?每个车间、每个机台,每种型号产品一个小时的产量是多少?因缺少标准,所以也不知道生产干的好还是坏,生产管理及效率提升只能基于问题去优化,不能系统化的持续改善。

  3. 生产的平衡率低,一个零件的工艺路线上有N个工艺步骤,不清楚每个工艺步骤的工时数据,无法去做产线平衡,各干各的,每个机台旁边都有大量的在制品,单一产品的生产平衡率极低。

  4. 以工时为核算依据的计件工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司的发展,因工艺给定的工艺工时不准确,给的工时少了,员工每天都在找工艺要工时,给的多了,员工也不会去说,经过一年半载,工艺工时与实际加工时间天差地别,工艺人员每天用来与员工扯皮的时间,远远大于工艺改进的时间,在机加工行业,工艺改进带来的降本增效幅度是巨大的,可想而知,我们因工时的不准确造成的潜在损失有多大!

  5. 齐套性差,生产周期长,因无工时数据,车间的执行计划无法精确到天、到机台,只是相对周期的计划,员工各干各的,哪个好干或者哪个工时多干哪个,加上设备的生产能力不同,每个人生产的数量不同,齐套性差,造成下游装配工序需要的件没有,不需要的一大堆的情况,增加了产品的加工周期,严重影响了订单的准时交付。

  6. 因平衡率和齐套性问题,生产过程中的在制品、半成品的存量大,占压资金,存货和资产周转率低。


从上述列举的部分问题,我们看到,机加工行业的标准工时看似只是基础数据的问题,但它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影响到了企业的经营业绩,我们如果能够准确把握标准工时,并在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用用好标准工时,企业的经营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改善,我们总结部分服务客户的经验,提供给大家制定标准工时(即工时定额)的方法:


  1. 标杆法:以车间技能平均熟练程度为标杆,或者选择班组长作为测算对象,计量标杆的加工时间,考虑适当的技能系数,形成产品的工时定额,并在实际应用中加以验证和优化。标杆法适用于工艺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缺少工艺技术人员或工艺技术人员能力不足的情况, 另外,公司的产品、客户基本稳定,产品以常规产品为主。标杆法确定标准工时的前提条件,是对员工的操作技能需要做出评价,并且对于行业同等条件下的平均技能水平有所把握,当企业员工操作技能总体都比较低的情况,采用标杆法制定的标准工时定额,会远低于水平较高的企业,这时候企业应该回归到人力资源的角度,重新考虑员工的招聘及培训的问题,此时的标准工时定额,仅可以作为数据参考,企业还有很大提升和改善的空间。标杆法也是实测法的一种,只是测试对象更加聚焦,在设定好技能系数后,可以快速制定标准工时定额。

  2. 计算法:产品在进行工艺设计的过程中,根据每个零件的加工路线,每个设备的参数,如转速、线速度、吃刀量来计算每个零件每个加工步骤的加工的周期。计算法对工艺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有深厚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并且对机床、刀具、加工工艺都需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成本控制和效益出发,计算法无疑是最科学的方法,计算法可以和标杆法、实测法、归纳法配合使用,通过其他三种方法的验证,总结提炼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计算法的准确性。在个性个定制程度比较高的企业,对于一次定制就不再生产的产品,不建议使用标杆法,使用相似产品的经验值即可,因投入的精力远大于偏差带来的影响。

  3. 实测法:用工业工程的马表法,对零件的加工进行多次的测量,确定平均熟练程度及加工周期的一种科学方法。从精益生产的角度,更多应用的是实测的方法,充分考虑内部条件、环境的变化,在充足的样本量的前提下,对零件的某一加工过程进行反复的测量,排除掉最好与最差、及相关的干扰,测量得出平均熟练程度下的加工周期,实测法的好处是准确度相对高,不好的地方是测量的周期比较长,与标杆法一样,当企业员工操作技能总体都比较低的情况,采用实测法制定的标准工时定额,会远低于水平较高的企业,这时企业的管理者要有清醒的认识,影响企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管理工具是否先进。

  4. 归纳法:通过统计分析每个机台、每名操作员工的完工数据,得出每个零件每个加工步骤的时间周期,过程中要求员工记录每个零件加工的开始时间和完工时间(精确的分、秒)。当企业严重缺乏工艺技术能力的时候,企业又想要管理上个台阶,这时候是比较适用于归纳法的,特别是初创企业,归纳法是快速获取标准工时数据最简单的办法,需要注意的是,归纳法总结的标准工时数据因有员工主观的因素,在管理不到位的时候,容易出现失真的情况,归纳法和实测法、标杆法可以配合使用,通过归纳法可以快速获取标准工时数据,实测法、标杆法可以快速验证标准工时数据的准确性,出现偏差时,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补救。


标准工时是机加工企业最重要的基础数据,上述四种方法均可以获得相对准确的数据,各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一个或多个组合来用,相对于没有工时数据或工时数据严重不符的企业,企业的管理实际上是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相对准确的标准工时,将会大幅提高生产计划的精细程度和准确性,同时人员、设备的生产效率提升有了依据,通过持续改善,产能得以充分发挥,人均效能得以增长,标准工时能够助力企业的经营业绩的快速增长,在传统机加工企业盈利持续承压的当下,标准工时是降本增效的不二利器。


因篇幅有限,本文仅对标准工时的部分影响及确定方法进行了概述,在生产成本分析与改进、新产品开发等重要的业务版块,甚至扩大到组织效能、定岗定编等管理层面,标准工时仍然可以作为重要的数据参考,各个机加工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内部条件及产品复杂度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实现准时交付”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标准工时的应用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不一而足,需要快速提高机加工企业效能的,欢迎来电邀约,入企切磋交流。



—END—


上一篇:【绩效管理】抓住绩效管理下沉的“牛鼻子”

下一篇:【直播纪实】民企二代传承与创新发展“一起益企•三赋助企”专题公益讲座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