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人力资源体系健全的企业中,企业HR每年都会进行人力资源分析,离职率也都是一个必须分析的重要指标。但是很多HR对于离职率,经常都会产生一定的困惑,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离职率到底是多少才合适?
在我们做离职率分析的时候,需要非常关注的一个标准就是:造成离职事件发生的主动方是企业,还是员工自己。这个和企业的整体经营是存在巨大关系的。
第一种情况是企业作为主动方
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企业采用末位淘汰制的管理制度,或企业自身在周期内进行裁员计划,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离职率是保持在一定的比例内进行轻微浮动的,例如很多采用末位淘汰制的企业,自身的淘汰率就能够达到15%,原因就是固定周期内企业的末位淘汰率就是15%,在这种情况下,只要离职率在预期的离职率范围内就是合理的。
企业作为主动方的好处就是:能够进行人员的替换,给企业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提高企业的内部竞争力从而保持企业的整体活力,同时还能够带来新想法和新思维。但是,末位淘汰制也是需要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优势条件下进行使用的,例如薪酬优势、品牌优势等等。切记在末位淘汰制方法实施的过程中要配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作为支撑依据,否则,带来的将会是没完没了的劳工纠纷,给企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得不偿失。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员工作为主动方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合理的离职率就需要参考整个行业的离职率,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评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离职率是否合理都是不一样的。例如,国有企业的离职率就很低,长期低于5%,原则上这就是一个不太健康的离职率,不是因为离职率高,而是因为太低。老人不出去,新人就进不来,没有新思想和新思路,对企业自身的发展也存在阻碍。
另外国有企业离职率较低的原因也是需要关注的,国企很多的基础岗位都是采用外包或者是劳务派遣的用工模式,很多时候,国企的离职率计算是不包括这部分人员的,这也是离职率比较低的原因之一。
同样是员工作为主动方,也有离职率很高的行业,例如餐饮服务行业。餐饮服务行业的离职率甚至都高于20%,这和企业、员工关系和薪酬竞争力等很多因素都有关系,餐饮服务行业本来就是人员流动性非常大的一个行业,劳动环境,员工关系和薪酬竞争力是直接因素,主要还是普通员工很多时候是没有所谓的企业忠诚度的,他们更关心的还是薪酬。这就与行业特性及员工个人素质有着紧密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描述,其实大家都能简单的了解到:离职率这个概念,很多时候是没有绝对数值的,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进行具体分析。离职率是否健康、合理,主要看员工的离职是否会对企业的实际经营产生的影响程度。在不影响到企业正常经营的情况下,离职率的高低原则上没有什么硬性要求;但是,一旦离职率过高、过低,对企业的实际经营产生影响,就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及时对企业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离职率产生变化的真正因素,进行合理的矫正以稳固企业今后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