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合易人力资源管理咨询(ID:heyeemcs)。本文约2000字,需要15分钟阅读完毕。
郑炜,合易咨询机构资深咨询顾问,国有企业改革、公司治理、集团管控、薪酬与激励、组织发展(OD)专家,常年致力于产业研究、国有企业、规模民营企业的组织能力提升研究,为近百家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民营企业集团提供咨询服务。
最近,有一位百度公关副总裁(前)凭一己之力完成“冲上热搜──闪电离职”的大瓜,让全国人民大饱眼福。事件的具体内容就不多做复述了,毕竟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但是关于为啥这位看起来资历光鲜的大厂高管,会做出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呢?很多自媒体从很多角度做出了分析,以笔者这么多年提供企业管理咨询服务的经验看,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这一位其实是一名“伪高管”。
一、什么是伪高管
“伪高管”这个词来自于刘润老师的一篇文章,我理解所谓“伪高管”,就是说资历是高管,职位也是高管,但其实缺乏真正做为高管所必备的素质、能力和经验,在高管团队中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是“看起来”是个高管而已。
伪高管的例子古已有之,比如书画双绝最终却破国离家的宋徽宗,做木工远比做皇帝合格的明熹宗。
在企业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例如:
──有些高管,资历光鲜,都是行业大厂经验,请进公司才发现他以往的成功大多来自于所在企业平台的加持,离开平台后需要独立解决问题、搭建系统时才发现并不如想象中那么优秀;
──有些高管,业绩优秀,一路青云直上,却缺乏最基本的领导力和格局,象百度那位前VP所做出来的比如打小人、双标等不可理喻的行为所展示的一样;
──有些高管,只会面向老板,坚决执行,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的基本能力,自身只是一个传声筒。
……
二、伪高管的罪与罚
高管团队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联想的柳传志先生就总结出企业一把手要做的三件事:“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阿里巴巴创业18罗汉的故事也流传至今。
但并非任命为高管职位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高管,根据笔者近20年的咨询经验来看,很多企业组织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搭了一个草台班子。
伪高管对企业的危害大致上可以总结如下:
(1)破坏企业文化氛围。
不管是由于个人修养不足,流露出个人浅薄的本质,还是因为自身经历决定的价值观、做事风格与企业原有文化不一致,伪高管对企业文化的破坏力十足。
举个例子,一位从外面高价引进的高管,如果言必称某大厂如何、某标杆如何,对企业沉淀下来的文化、价值观不能放下身段去认知、理解,恐怕最终只能带来观念的冲击,却不能引导企业在传承原有文化优点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观的革新,还使得本人在团队中始终像是一名外来者。
更不用说,假如高管本人有着各种各样的毛病和不足,比如傲慢、冷漠、暴躁、媚上欺下等等,处于一个人人瞩目的高管位置上,其人对文化的负面标杆作用会被高管职位加倍放大。
(2)形成信息的隔断层,影响企业决策质量与效率。
高管往往会独立负责一块业务或者一个职能领域,原则上讲,处于高管分管领域的客户反馈、员工动向以及各种细节的经营管理信息,都应该首先汇集到该高管手里。
如果是一名不能及时做出决策,或者只会执行,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高管,事实上就形成了在该高管分管领域的信息隔断层,很多来自于市场、客户、一线的信息,就会象进入了黑洞一样,悄然消失无踪。
如果是一名地盘意识强烈,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高管,只会根据是否对个人和分管领域有利来做出决策,或者在高管会议上影响决策的形成,那么可想而知,企业决策层决策的效率与质量会受到多大的不利影响。在实际咨询的过程中,笔者见过许多只维护自己和分管部门利益的高管,他们对于方案的判断标准只有对自己和自己分管的兄弟们是否有利,而不能从企业大局出发,也不能理智的探讨和分析问题,只有立场,而缺乏理性,让人哭笑不得。
(3)降低企业效率,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落地实施。
在决策之后的目标分解、计划制订、督促执行阶段,每一位高管都是一个领域的领军人物,是否能充分理解决策,是否能有效调动企业资源,形成切实有效的可执行方案,决定了企业每一项决策落地实施的优劣乃至成败。
如果高管属于那种只会说、不会干的高管,或者是缺少组织完成分管领域内任务专业能力的高管,或者是不善于和其他团队协同作战的高管,则企业战略决策落地实施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4)堵塞晋升通道,成为优秀人才流失的源头。
在企业管理的原则中,有一条是,员工进入企业看的是企业品牌,离开企业看的是顶头上司。
一名“伪高管”,所造成的危害不仅仅在他自身的不称职和不胜任,还会体现在由于他占据了关键的职位,事实上堵塞了其他优秀人才的晋升通道,让企业内原本可能发挥更大作用的优秀人才不得不用脚投票,成为优秀人才流失的源头之一。
所以,高管的选拔与任命,是企业家们应当放在前几位的重要工作之一。如何选出合适且胜任的高管,实现定战略之后的搭班子,需要企业老板们不要被高管外在的资历和自己过往的经验所束缚,应该充分采用科学的人才测评工具、系统化的选拔模型,必要时其实也可以考虑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的经验,毕竟这是决定和影响企业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
—END—